
郁达夫在他的《闽游滴沥》里留下了这么一句:“听说长乐县的梅花村,是产美人之乡。”也记得有人这样描述梅花:“浩浩荡荡的闽江东去入海的时候,回眸往大陆深情望了一眼。就在这回眸的地方,一座美丽的海滨小镇应运而生,这就是梅花。”
梅花镇加快渔港建设
梅花镇始终把加强渔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力推动渔港工程建设。目前,五显鼻渔港建设工程已初具规模,并已向上申请二级渔港立项、完成工程可行性报告,正等待有关部门评审论证。同时,在渔港项目建设推动下,渔民发展渔业的信心进一步增强,今年梅城、梅东村渔民又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从浙江等地新购置了3只600马力以上的大马力铁壳拖网船,用于发展渔业生产。
渔业是梅花镇的传统产业,现有各类大小渔船204艘,稳固渔业,推动渔业经济发展,关系到梅花过半群众的生计问题。近年来,随着海洋资源的日益枯竭,生态环境变化,致使渔港航道淤积严重,渔船无法停靠,渔业产量严重下滑。加快渔港建设,为渔民办实事,摆上了镇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首先该镇进行梅花城里码头港池疏浚工程。2009年5月,在市政府及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经广泛征求渔民意见、专家论证,梅花城里码头港池疏浚工程开工动建,该工程选址城里码头西侧,开挖长230米,宽150米的港池,工程投资130万元,可停泊150艘中小渔船,于去年底完工并通过验收。
为彻底解决梅花镇渔船用港避风问题,在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09年1月民间自发组织,由梅江渔港开发有限公司牵头筹资运作,在旧渔港东侧的五显鼻岸段建设避风港。目前,五显鼻渔港建设工程已初具规模,按照设计标准,防浪堤是200多米,现在已建了100多米,这个防浪堤左边是航道,渔船沿着航道进出就安全了。去年莫拉克台风来袭,渔船全停在这里,没有发生任何险情,安全方面经得起考验。同时,以前没有这个渔港,渔民出去打渔,因时间耽搁一天只可以拉四个网,现在一天可以拉五个网,生产力提高了。并且船停在这里少走许多冤枉路,油耗省了,车费也省了,大概一次能节省200-300元。渔民反映说,有了避风港,发展渔业生产信心更足了。
梅花古城鳝鱼滩湿地
梅花古城枕山面海,位于闽江入海口南岸,与马祖列岛隔海相望,是古代著名的海港和军事要塞。经过时间的推移,沧海桑田,曾经的海防重镇,已变成如今这个秀丽多姿的魅力渔村。
位于闽江入海口的鳝鱼滩湿地,面积有3000多亩,与梅花古城广场隔水相望,它是闽江带来的泥沙长期在此淤积,形成这样一个充满生机的原生态湿地,芳草萋萋,栖息着黑脸琵鹭等众多鸟类,是个观鸟的好地方。湿地周围滩涂广阔,盛产多种鱼、虾、蟹、贝,为候鸟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每年在该地越冬和迁徙停歇的水禽总数量超过5万只。每年都吸引了许多的爱鸟人士来此观鸟。
鳝鱼滩湿地就像一道深绿的翡翠镶嵌在梅花的海岸线上。如今已成为东南沿海最重要的候鸟迁徙地,群鸟翔集。即使逼近深冬,仍然可以看见一些观鸟爱好者在这里守候。
面对着鳝鱼滩湿地的是古城广场,占地2万平方米,是一个融观光、休闲、健身于一体的农村文化公园。公园的南侧,是民国时期的建筑物——中国长乐武术馆;东侧是古吴航十二景之一的“梅城弄笛”石雕,再现了古城的历史风貌。公园中还有一道斑驳的城墙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它悲壮的历史,六百年前的硝烟虽已散尽,但历史的沧桑感却日积月累的厚重起来。
顺着古城漫无目的地游走,在穿过一条两山相夹不甚宽阔的道路后,就面朝大海,到达了梅花的海边。午后的阳光慵懒地洒落,聆听着亿万年不变的潮汐。
极目望去,云雾缭绕处,琅歧岛、壶江岛、沧石岛伴随波浪起伏若隐若现,近处,一只优雅的白鹭踱步于水草寥寥的湿地,仿佛一幅大自然不经意勾勒而成的水墨画。
芳草萋萋的鳝鱼洲、斑驳的古城墙、热闹的古城广场,构成了像画一般的梅花海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