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绍振, 1936年生,祖籍福建长乐,1960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在北大任助教。20世纪90年代先后在德国特里尔大学进修,美国南俄勒冈大学英文系讲学,香港岭南学院客座研究员并为翻译系讲课。
现为福建师大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1981年以来,有专著《文学创作论》、《论变异》、《美的结构》、《当代文学的艺术探险》、《审美价值结构和情感逻辑》等出版。散文集有《面对陌生人》、《灵魂的喜剧》、《美女危险论》、《孙绍振幽默文集》三卷。1995年以来,介入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发表论文《炮轰全国统一高考体制》、《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批判》等,引起广泛关注。2002年,主编的初中实验语文课本在教育部立项。2003年4月,专著《直谏中学语文教学》出版。曾获教育部颁发的曾宪梓全国师范院校优秀教师二等奖。
改革开放之初,他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引起轰动和争议,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现已成为当代文学史的重要历史文献。近年来出版的当代文学史、诗歌史和当代文艺思潮史都给于肯定的历史评价。其手稿已经为现代文学馆收藏。
孙绍振在学术上有独创的系统性,他把康德的审美价值论引向文学创作领域,提出了"真善美三维错位"系统理论,在幽默学方面,提出了"幽默逻辑错位"的理论,在散文理论方面,他提出了审美、审丑、审智"的散文的理论体系。

|
“国学大讲堂”第一课开讲

教授津津乐道,听者津津有味。
朱子规、儒学、讲堂等已与公众有些陌生的名词,3月24日在有600年历史的长乐吴航书院内再度成为焦点。来自科研院所、高校的专家学者、政府机关人员、学生、媒体等的各界人士济济一堂,在书院内毕恭毕敬地听取了八闽国学大讲堂的第一讲。
主讲国学大讲堂首课的是来自福建师大的博导、著名教授孙绍振。孙教授以《中国古代经典文学与人文建设》为题,上溯唐宋诗歌,下及明清戏曲、小说,精细剖析经典作品,点明了古典文学中人物形象与中国传统社会中千年传承的人性的关系。
孙教授指出,现时上至学者下至普通市民,对以古典文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都比较陌生,并有不少的误读。理解古代经典作品尤其是明清小说中人性化的倾向,可以提高对人的理解,成为新时期人文建设的一种途径。
由福建省文史研究馆、福建省社科院、福建文学学会、福州晚报与中国长乐吴航书院与联合创立的“国学大讲堂”的开讲,受到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
什么是国学,开讲国学的意义何在?在“国学大讲堂”开堂式上,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长卢美松谈到,国学不应简单理解为古代士人所读的“四书五经”,而应理解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也包含具有地方特色的福建历史文化。由于历史与社会的原因,许多人,特别是当代的年轻人,对国学感到陌生,对传统文化显得淡漠。这就是今天我们呼吁振兴国学、弘扬传统文化的缘由。
据了解,八闽国学大讲堂还将开讲《闽台姓氏源流与血缘认同》、《闽台文人与名家》、《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等。国学讲堂的举办地还将扩展至福州市区,以满足更多听众的要求。
孙绍振与谢冕、陈素琰夫妇都是北大中文系1955级同学,谢冕和孙绍振又都是长乐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