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城市人物传真热点风光法律教育科文卫生经贸文学同学乡镇信息发布

您的位置 ==》长乐线 [长乐人网上家园]| 人物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王任享 |

王 任 享
Wang renxiang

  福建省长乐人,1933年10月14日出生。著名摄影测量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曾任总参测绘科学研究所所长、陕西省测绘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测绘学会摄影测量与遥感专题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测绘学会理事等职务。
  1958年毕业于解放军测绘学院,长期从事科研工作。主持完成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卫星摄影测量"研究,创造性地提出我国卫星摄影测量的技术方案,首次实现了困难地区目标定位和测图,取得重大突破,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主持完成"模拟航空摄影检影的研究"。主持"第二代摄影测量卫星"应用系统的研制工作,完成测绘应用的关键技术攻关,解决了利用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处理遥感卫星资料的技术手段。提出利用三线阵CCD相机进行航天摄影测量的设计思想和技术途径,研制成功三线阵CCD影像摄影测量计算机仿真软件。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有的几个开展卫星摄影测量的国家之一,标志着我国在该技术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王任享院士

王任享院士

与夫人王庆琳在母校合影

王任享院士(右)与蒋滨建合影

在节能环保会上

在母校座谈会上

王任享向母校敬献太空搭载纪念封

王任享在长乐一中作空间空间讲座


摄影测量与遥感专家——王任享

(“八闽之子”视频)

 

经天纬地攀高峰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王任享

蒋滨建 文/图

  嫦娥一号卫星搭载了表达全国人民对奥运盛会的期盼和祝福的语音内容。北京奥运会期间,来自太空的乐曲,期盼全世界各族人民共同拥抱和平拥抱欢乐拥抱灿烂的未来。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踏上奔月之旅,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奔月梦想,“嫦娥奔月”,从传说变成现实。

  嫦娥一号开启了中国人走向深空探测的时代,标志着我国已经迈进世界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人们可曾知道福州长乐籍中国工程院院士王任享为此付出的心血,作出的重要贡献?近日笔者多次与王院士联系,作了详细采访,进一步了解他的精神圣地和大爱情怀。

  装载在嫦娥一号上的高科技三线阵CCD相机系统,就是按照中国工程院院士王任享的设计方案研制的。

  王任享告诉笔者:“嫦娥一号卫星是中国科学院的重大工程,将卫星送到离地球38万公里的月球,对卫星的有效载荷重量要求十分苛刻。该工程首要目标是获取月球的三维影像并作几何仿真反演,初期方案是采用两台面阵相机作交向摄影,由于两台相机太重,卫星难以负担,有关方面就找我寻求解决途径。”

  王任享依靠在卫星摄影测量方面的经验和学术研究成果,很快给出意见:“只要利用一个相机的面阵CCD,取左、中、右各一条影像,构成三线阵CCD相机,按推扫式摄影即可,摄影测量成果肯定优于两个相机交会摄影。”此方案被探月工程采纳,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将方案评估及影像反演等任务交给王任享团队。

  王任享院士对原有的CCD系统进行创新改造,使重量减轻了1/2。同时,还通过仿真模拟试验,保证整个系统的精度和稳定运行。

  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第一幅月面图像是由嫦娥一号卫星上的CCD立体相机获得的。2007年11月22日晚,嫦娥一号第一条三维影像传回时,王任享他们当晚就作出了三线阵CCD影像几何反演的结果,为嫦娥工程拿下了首项成果。随后,他充分应用自己创立的EFP空中三角测量理论,研制了更加丰富的三维几何反演成果。11月26日,国家航天局正式公布了嫦娥一号卫星传回的第一幅月面图像,标志着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取得圆满成功。

  王任享兴奋地说:“我这一生十分幸运,伴随着共和国诞生、成长与壮大,我学习了航空摄影测量专业,在科研生涯中开拓了我国三代卫星摄影测量工程,使我国进入航天摄影测量行列,嫦娥一号获取三维影像与几何反演成功,开启了我国深空摄影测量的序幕。”

  量经测纬九天揽月

  我国第一代返回式卫星的成功,标志着我国的摄影测量登上了卫星摄影测量的台阶。

  20世纪70年代初,总参测绘局开展了航天遥感摄影测量的研究工作。在总参测绘研究所任职的王任享被调到“卫星摄影测量”课题组后,用近三个月的时间,研究改进了原有方案,解决了两个关键技术难题。80年代初,成立了以王任享为组长的“卫星摄影测量”总体设计组,科技人员群策群力,充分发挥集体智慧与个人的创造性,突破了一个个技术难关,终于完成了卫星摄影测量工程。王任享主持的第一代返回卫星摄影测量,199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第二代返回式摄影测量卫星在第一代基础上,技术指标方面大幅度提升,王任享被解放军总装备部聘任为该工程副总师。与此同时他将三阵CCD相机卫星摄影测量推进于实际研究阶段。

  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一些科学家开始研究传输型卫星,卫星上相机所拍的影像可变成数字直接传给地面接收站,这一高科技在经济、军事等方面应用广泛。这一课题技术难度非常大,涉及一系列理论与技术问题。

  1980年王任享在荷兰ITC进修期间,我国正进行第一代返回式卫星摄影测量研究。他以敏锐目光,意识到这是卫星摄影测量学发展趋势,必须立即加以研究,1981年,王任享提出了利用美国的MAPSAT的三线阵CCD影像进行空中三角测量,降低对姿态稳定度的要求,使之可在我国卫星工程所实现的建议,并撰写了《线性阵列相机的影像进行空中三角测量的可行性》论文。

  回国后,他对利用三线阵CCD影像恢复外方位元素进行了系统分析,对卫星运行姿态稳定度与利用CCD影像计算外方位元素的精度关系等问题,提出独到的见解,创立了EFP(等效框幅相片)法空中三角测量理论。

  为了解决航线模型扭曲大的问题,他对三线阵CCD相机做了改进,加了四个小面阵的新型的卫星摄影测量的相机。这是国际上第一次采用线阵、面阵混合配置的卫星摄影测量相机,可以解决无地面控制点卫星摄影测量问题,现已被我国第一个传输卫星“天绘一号”采用。

  王任享说:“现在我被解放军总装备部聘任为‘天绘一号’工程副总师,总师是航天专家,我是管卫星中测绘专业方面的问题。在第一线工作的是地面应用系统总师胡莘,我对‘天绘一号’最后成果充满信心。我感到很幸运,能够圆传输型卫星的梦。”

  王任享从开始研究三线阵CCD相机影像的摄影测量到创造LMCCD相机前后经历了23年,期间担任过多方面工作,但他对这一命题始终失志不移,终于取得丰硕成果。有关这一命题他曾发表过20多篇论文,并于2006年8月他的院士专著《三线阵影像卫星摄影测量原理》出版。他创造性的研究成果,实现了对困难地区进行测图的成功实践取得了重大突破,填补了我国卫星摄影测量的空白,使我国成为世界上三个开展卫星摄影测量的国家之一,标志着我国在该技术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奠定了王任享成为中国卫星摄影测量第一人的地位。

  他说,嫦娥一号卫星是他运气好碰上的。应该说这是偶然中的必然。

  青春无悔大爱涌动

  不少人想知道的王院士成功的秘诀,就在他给笔者的题词中:“困难和挫折不是前进的障碍,而是攀登成功的台阶。”

  上世纪50年代初,王任享考入解放军测绘学院摄影测量专业。当年他在报考大学的时并没有想选择这个专业,命运的安排让他进入了航天测量领域,成就了今天的事业。

  测绘官兵转战长城内外,奔走大江南北,在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的戈壁沙漠,顶风沙,忍干渴,战酷暑,斗严寒,在荒无人烟的导弹、核武器试验场,用汗水和心血书写生命的乐章。对于地面作业难度很大的我国西部广大地区及一些无人区和沙漠地区,航空摄影测量也无能为力。因此,80年代初,我国开始自行研制航天摄影卫星。就这样,王任享和他的团队,肩负起这项光荣而艰辛的历史使命。

  在20多年的航天摄影测量道路上,王任享将所有的时间和情感都注入到研制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中。面对卫星摄影测量事业,他激情满怀;面对妻子,他热泪盈眶;面对故乡,他永难忘怀;面对母校,他感恩一生;面对同学,他充满真情。

  成功的男人后面必有伟大的女性,王任享的妻子王庆琳是北京人,原任北京某卫生高校讲师,是王院士的忠实伴侣和坚强后盾。王任享动情地说:“我这个月亮一半归于我爱人,她跟着我,这一辈子很艰苦。我们研究所搬到西安去,她就跟着去。家务事都是她做,很辛苦。我们1961年结婚,四十几年了,从来没有吵过架,拌过嘴。”

  王庆琳说:“任享几乎把全部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到科学研究中,他的时间表里没有安排休息。口袋里经常有一个小铅笔头,随时都在思考问题,灵感出现时,他便及时记录下来。假日里也总是用铅笔头勾勾画画,涂涂改改。一篇篇论文就出自小铅笔头。”

  王庆琳还说:“任享精力过人,这得益于体育锻炼,为了能为祖国人民多作贡献,工作忙,没时间锻炼身体,就叫人在阳台上安上铁棍,长年坚持做引体向上。”

  王任享是闽王王审之第十一个儿子的后裔。对于生他养他的家乡福州长乐,他有着无法割舍的依恋。他情系桑梓,不管走多远,故乡永在他心中。他说:“我对家乡这份感情非常深,一看到福州什么事情,我耳朵都竖起来。”“我深爱家乡这块充满大爱与温暖的土地,这里记录我童年的足迹与梦想,这里浸透了祖先的汗水。几十年来,尽管我远离家乡,但依然眷恋这块土地。越是年迈,就越怀念生我养我的故乡。”他把在卫星上拍摄到的家乡地图,存在电脑中,不时调出来瞧瞧,以解思乡之苦。

  吴航小学(现长乐师范附小)是他的母校。对母校他更是难以忘怀。1947年12月,王任享小学毕业前夕,老师看着这位品学兼优、才智出众的少年,在他的同学录上写下“立志报国,惟勤是岸”八个大字,这八字成为王任享一生的座右铭。他常说:“如果说我为国家作过一些贡献,首先归功于母校的培养、老师的教育。是母校和老师教育我做人的道理,为我一生永不停步攀科学高峰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才有我今日的成果。”他把价值连城的遨游太空纪念封亲献给母校。五年中,他曾五度回到母校给师生作报告,激发了师生教与学的极大热情。

  攀登巅峰永不停步

  如今,年过七旬的王任享院士,依然热爱着这份耗尽他青春和大部分生命时光的事业。他说,卫星摄影测量让他始终觉得自己是年轻的,让他有着无尽的梦想。

  多年来,王任享一直没有停止过在实验室工作,现在仍然是在计算机前做实验研究工作。

  王院士能够经历这么多的重大工程,不能不说是奇迹。每一个大工程耗费的财力、人力都很巨大,成功与否责任重大,长期以来他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他总是不知疲倦地工作,总是那样乐观。

  王院士感叹地说:我报效祖国之心强烈,可惜以前运动太多,最有创造力的年华多半浪费了,好在到退休年龄后,组织上给我两次延长工作时间,64岁时又评上院士,因此古稀之年还能在科研一线拼搏。

  王任享没有躺在功劳簿上,依然在计算机前辛勤耕耘着。王院士的秘书马建瑞大校,前几天接受笔者采访时说:“王院士平易近人,工作上非常尽心,今年他发表了多篇有关嫦娥一号的重要论文。”翱翔太空,献身科学,经天纬地,九天揽月,是王任享一生的梦。他以前所未有的激情,继续攀巅峰不停步。

  “这次卫星测绘打了头仗,而且非常成功!”王任享院士说,“月球的测绘工作才刚刚起步,今后还有很多事要做。”是的,中国测绘要与中国航天一起奔向火星,奔向更远的星球……

 

王任享院士(右二)及夫人
与王氏联谊会部分理事合影

七龄童问飞天?


  2005年9月30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将军、著名摄影测量专家王任享(中)夫妇与本站主编张善国合影。 (蒋滨建 摄)

荣誉来历 | 公司简介 | 广告服务 | 最新动态 | 招聘信息 | 访客留言
首页 加入收藏夹 返回页首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 2001-2009 长乐信息咨询服务网(冰心题) .《长乐热线》编委会

福建省长乐市网络文化研究会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