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安曼!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长授黄季焜先生 当选院士证书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农研院副院长韩俊为黄季焜颁发“清华三农讲坛”纪念证书

黄 季 焜

黄 季 焜



2015年2月21日,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黄季焜携夫人王琴芳博士,利用回家乡长乐探亲时机,安排时间专程到长乐“院士馆”参观。该馆主要展示当代长乐籍“两院”院士郑作新、陈俊武、石玉林、王任享、张文海等五位院士的成长历程及科研成果。在现场讲解员的耐心生动讲解下,一个个生动的长乐籍科学家故事展示在面前,精美的图片、简短的文字说明诠释着科学家们科技报国情怀。参观结束时,黄季焜主任对长乐“院士馆”建设布展工作,家乡人民科学素养的普遍提高感到欣慰,对家乡近年来重视科普工作,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等表示赞赏。
|
科学无国界、勤勉结硕果。8月的意大利米兰大学,风和日丽、花香沁人。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黄季焜主任在这里领取了国际农业经济学家协会颁发的“终身荣誉会员奖”。此奖项自1973年设立以来,全球仅有67位学者获此殊荣。实现了他多年来“为国家争光,为家乡添彩”的梦想。
黄季焜,福建省长乐市人。经济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全球变化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013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长期致力于农业科技政策、资源环境经济、市场和贸易、粮食安全、土地和劳动力等农业与农村发展政策和气候变化经济学等领域研究。在农业经济与农村政策的学术研究领域取得杰出成就,在农业与农村发展国家政策咨询上做出贡献。
根植农村 为农民造福中绽放青春
在长乐农村出生长大的黄季焜,对农业、农村和农民有着浓厚的感情和强烈的责任感。他1980年考入南京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系后,便开始与农业结下了不解之缘,四年后完成学业,带着献身农业、为农民造福的青春梦想,到中国水稻研究所从事农业科研工作,开始了自己为“三农”而奋斗的人生旅程。也就从那时起,他开始了农业科学研究工作,凭着对事业的不断追求、奋斗与拼搏,让他永葆青春与活力,而且捷报频传:
青春年少,黄季焜在科研道路上就初露锋芒。1987年,他获得国际水稻研究所奖学金前往菲律宾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一年后由于成绩优异,破格直接攻读博士学位,之后仅用两年时间获该经济学博士学位,这在该大学校史上是极为罕见的。在国际水稻研究所做完两年博士后,他怀着为我国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和农民富裕贡献一份力量的美好愿望,于1992年底毅然回国到中国水稻研究所工作,由于工作成绩突出,1993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31岁的黄季焜成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当时最年轻的研究员。
1994年,黄季焜应聘前往位于美国的“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任研究员,开展中国与全球粮食安全与预测研究,研究成果在国际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那里,他深感政策研究对农业与农村发展的重要性,于翌年9月毅然决定回国创办专门从事中国农业政策的研究中心。在各级领导帮助下,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于1995年底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正式成立,实现了他心中的梦想。在他的领导和科研团队的奋力拼搏下,在短短的几年内,“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已是国内外知名的农业政策研究机构,在国内外农业经济和发展经济学术界享有盛誉。2000年底,他和他的团队响应中国科学院创新基地建设号召,加盟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改名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15年来,该中心在对农业农村发展战略与政策、三农中的重大政策等问题,积极向国家献计献策,已成为国家农业与农村发展政策的重要智囊团。15年来,先后向中央递交了80多份政策报告,有50多份政策报告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批示并在国家相关政策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黄季焜在农业科研的道路上坚持不懈、追逐梦想、不畏艰苦、乐于奉献,守望和耕耘着“三农”科研的肥沃土壤。天道酬勤,正是他在攀登科学的高峰上,无休止的付出,他获得了一系列的荣耀与褒奖。先后获“国家机关优秀青年”称号和表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首批“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入选首批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研究成果先后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第四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提名奖、第五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农业部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2007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第三届“管理学杰出贡献奖”、六项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在国际上,他于2008年获得菲律宾大学经济管理学科杰出校友奖,2010年获得国际水稻研究所杰出校友奖(五十周年5位奖项者之一),2015年被国际农业经济学家协会授予其最高荣誉奖“终身荣誉委员”称号。
在诸多荣誉面前,黄季焜研究员很平静,他认为,自己只是实实在在的为“三农”做了点事。而成就理想的动力就是对学术的追求,对“三农”的爱,对家乡的情。
守望耕耘 攀登科研高峰矢志不渝
黄季焜研究员无论是在国外求学、工作还是在国内做科研,都是一个工作狂,总是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给自己更大的工作压力。他把自己全部时间与精力投入到他热爱的科研事业中。
从事农业科研是很艰苦的。回国以来,他带领研究团队不畏艰苦,跑遍了全国所有省份,足迹遍布广大农村的田间地头。经常一去就是10天、一个月,遇上隆冬季节,北方气候寒冷,他和他的同事们进田头、蹲大棚,常常一蹲就是几小时,手脚冻僵,条件非常艰苦。特别是在烈日炎炎的夏天的南方,他带着课题组的同事在烈日下访农户、走田间,调查记录,半天下来满身大汗、汗味难闻;农忙季节,为了不影响农民们的抢收抢种,有时他和同事们白天在田里同农民边劳动边了解情况,有时就安排到晚上收工后再披星戴月到农户家里了解情况。他们的许多研究数据主要来自深入农村实地调查。尽管工作条件艰苦,但怀揣着“代表农民,为农民说话”的强烈愿望,再大的困难他们也能挺住。一个个科研报告的成果出来,农民笑了,他们也露出了甜蜜的微笑。
科研工作是繁忙而又辛苦的。为了研究“三农”问题,他惜时如金,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他常常是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在办公室工作到深夜是家常便饭,有时为赶项目完成课题报告甚至经常通宵达旦。
由于对农业科研工作的执着和热爱,使他在这个岗位上立足基层、建功立业,使他在推动农业经济学科发展的同时,更为国家“三农”政策献计献策,成为“顶天立地”的科学家。他的坚韧不拔和永不放弃的性格得到了最好的体现。他用科学家的品格,守望和耕耘着科学这片净土,诠释着吴航儿女“能拼会赢”的特质。
黄季焜研究员在他科研的工作中,十分注重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积极倡导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交流提高合作双方的研究水平,扩大我国农业经济研究在国际上的影响。
应国际同行的邀请,他先后赴世界各大洲的五十多个国家(地区)进行学术交流、合作研究和访问讲学。例如,2012年4月,在访问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时,在该校做有关中国食物安全与政策的学术报告受到与会专家积极反响并受到该校师生的欢迎;2015年8月他在意大利米兰举办的1000多人参加的第29届国际农业经济学家会议上做的题为“制度创新、政策支持和小农转型”的大会报告获得热烈的掌声和讨论。其实,每次学术会议演讲后,熟悉他的人常常会说:“他的报告总是这么精彩”。他还在国际学术界率先开展现代生物技术影响和战略研究,开拓了现代生物技术经济和政策研究领域。他先后在国内外知名学术刊物发表论文450多篇,其中国际期刊230多篇(包括发表在Science
、Nature和知名经济学刊物),合著专著19部。
黄季焜研究员的研究成果为国际和国内相关政策产生积极影响。20多年来,他参与了世界银行、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亚洲发展银行、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及旗下的多个研究所的战略研究和发展报告的拟写工作。先后兼任国际食物和农业贸易政策委员会理事会理事、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理事会理事、亚洲农业经济学家协会当选会长、世界银行和国际农发基金等国际组织政策顾问、多个国际研究所或项目组顾问、16个英文学术期刊的共同主编/副主编/顾问/编委等职务。
黄季焜研究员带领他的团队在农业科学研究过程中以踏实、诚实和纯净的心态对待工作、学术及科研事业,既撒下了汗水,付出了辛苦的劳动,也收获了光荣与梦想,赢得了学生、同事和国内外专家教授的尊敬。2013年在阿根廷首都布宜偌斯艾利斯举行的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第24届院士大会上,黄季焜研究员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他在农业经济管理学科领域的杰出贡献和成就得到科学界的广泛认同。2014年10月27日,在安曼,现任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院士亲自为他颁发了证书。他的学术成就和敬业精神获得了党和政府的高度认可。
面对取得的辉煌荣誉,他却从不张扬,始终谦虚谨慎,奋发前行,一直埋头在科研工作中,神驰在他酷爱的研究领域。他的这一谦逊稳重、积极向上、自强不息、勇于担当的作风,充分展示着长乐人刻苦耐劳、朴实无华的品格。
为人师表 浓浓家乡情踏上新征程
作为我国农业经济研究领域杰出的科研人员,黄季焜在科研上精益求精,勇于探索。而作为一名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在教学育人岗位上,以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对科研领域专业知识的独到认识,启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他为人师表、治学严谨、精益求精。在学生指导上,坚持把握方向,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常常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探讨、一起攻关。如今,他已是桃李满园,格外芬芳。指导培养的硕、博士和博士后50多名,其中3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一位国家自然科学“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一位获得教育部长江学者资助。为国家农业科技事业不断输送高端人才,为农业科研长久发展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他是一位忙碌的科学家,还有一位美丽能干的贤内助。他夫人王琴芳博士、研究员,现任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科普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平时工作也十分繁忙。但她为了让黄季焜研究员能专心的从事科研工作,把家里所有的事情都承担了下来。考虑到黄季焜平时忙于工作,她就尽量利用休息和节假日安排黄季焜研究员与孩子们参加一些活动,陪同孩子一起快乐、健康成长。一家其乐融融、美满幸福。
乡亲乡情乡韵,家乡永远是自己的根。2015年春节,黄季焜院士携夫人王琴芳博士,利用回家乡长乐探亲时机,抽空专程到长乐“院士馆”参观。随后,莅临市科协看望慰问干部职工,并作短暂座谈。他对家乡的感情溢于言表,听后笔者深受感动。他希望,能经常在报刊(杂志)、电视(广播)上看(听)到更多来自家乡的新闻报道与消息,感到很自豪,衷心祝愿家乡长乐更加美丽和谐、繁荣富庶。这,也许是这位从长乐走出去的科学家对家乡的一份情怀吧!
“勤恳严谨做学问,潜心科研惠三农”,这正是黄季焜院士的座右铭。他因为热爱,所以执著;因为执著,所以成功。在成功和荣誉面前他没有止步,秉承“科研事业高于一切”的信念。他认为,农业科研,要勇于创新,永不满足。坚持把如何能让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作为长期研究的课题,从未停止对科研领域发展方向的思考,不断提出的农业科学和政策问题始终瞄准国家的需要和国际同行研究前沿。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到中科院视察时提出的“四个率先”要求,带领团队在未来的农业科学研究道路上不断思考与勇于探索,朝着国际一流顶尖的科研成果目标方向努力,继续谱写自己精彩的人生理想乐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