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是奋斗的动力
访长乐籍香港女作家陈娟老师
张善国
上月中旬的一天下午,我接到陈娟老师的电话,获知次日回港。赶紧抓住时机,于晚上8点到达她的下榻处。师生相见,却没有师生之间的客套。陈娟老师平易近人、善于言谈,从文学创作,到赴港后的历程,娓娓道来……
一九八一年我赤手空拳来到香港,历尽艰辛,但兴趣诱发我的潜力,在外子的支持、帮助下,竟"天方夜谭"开起医馆。理想给我奋斗的动力,我白天行医,晚上到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学习中西医。用银针治愈了许多奇难杂症,独创了针灸整脊法。我治病又医心,在与病人谈心解结中,获得了许多创作的素材。医馆成了我观察社会、了解人生的特殊窗口和纽带,展现眼前的是一个斑斓陆离的大千世界。
在香港商业社会里,文学创作难以糊口,我以医养家,以医养文。到港后,我利用两年工余时间,把《昙花梦》草稿加以修改、润色、提高,经常写到凌晨二时甚至令胸部感到窒息,耳鸣达半年之久。适逢内地改革开放,"赶到江南遇上春"。从一九八四年起,《昙花梦》在《深圳特区报》连载两年,内地十多家报刊杂志选载、连载。一九八五年由北京法律出版社出版,接着香港、台湾也相继出版,总印数逾百万套(上下册);后又拍成电视连续剧,改编成上海评弹、福州评话和连环画,曾轰动一时。然文章何价?经济收益甚微,兴趣而已。
我常去内地出席会议,顺便访问观光,爱逛书店,总见不到《昙花梦》一书,心中感到茫然。有位教授告诉我一个秘密,说在他所在的大学旁边旧书店里,有《昙花梦》出租,因传阅者甚众,书都被翻阅得很破烂,甚至再用线重新装订。感谢中国友谊出版社重新再版,由北京新华书店总店发行,自己的作品能受到大众喜闻乐见,自然感到高兴。
外子张诗剑与我同是文学"傻子",我们办了份香港《文学报》。他认为文学是美丽的事业,文学报的纸质一定要精美,色彩要缤纷,质量一定要把关。十四年如一日,他全心身地投入,我俩虽粗饭淡菜,但很乐意共同养活它,此中之艰辛,非当事者无法理解。其中,我的精力和时间也损耗不少。尤其有一段时间,我除了行医外,还为香港《大公报》撰写医学专栏。外子的文学活动频繁,我常要帮他听电话,校对,发行等,自己只能在时间的隙缝里爬格子。除了写了些中短篇小说,结集成《香港女人》、《兰馨焚书》外,还于2000年秋推出了长篇小说《玫瑰泪》,因此,每晚不超过凌晨一时便无法睡觉。积劳成疾,一朝醒来,舌下黑了半瓣,医书记载"舌下全瓣俱黑,神仙也难治"。有幸,我针灸、服药,战胜了病魔。
我是个平凡的人,但知"笨鸟先飞"的道理,以勤补拙。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在文学、医学上取得一些成绩。文学和医学都是我的兴趣和理想。我的医学、文学的种子是在中国内地撒下,长出幼苗,却在香港成长、开花、结果。如今,我对创作仍有追求,仍要为理想奋斗到底,愿和所有的读者朋友共勉。